sitemap·商情RSS源·RSS源·手机版·服务介绍·投稿中心·收藏本站· 设为首页· 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

行业资讯

  • 行业资讯
  • 买卖招商
当前位置:首页>通知通告>正文

关于“成豇12”等35个申请认定品种信息的公示

2021-12-29 13:30:53来源: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作者:四川省农业农村厅
分享到:

     根据《四川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》及《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办法》有关规定,2021年12月16-17日,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了蔬菜、果树、药用植物、食用菌、小杂粮、桑树苎麻六个专业组对“成豇12”等35个申请认定的品种进行评审,现将评审品种的信息予以公示,公示期为10个工作日。

      公示期内如有异议,可向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办公室反映,异议人或异议单位书面材料须用真实姓名,提供手机号码、电子邮件等联系方式,同时本人签字或加盖单位公章。

      联系人:李欣

      电话:028-85588271

      邮箱:lixin82779@163.com

      地址: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玉林北路5号

      附件:申请认定品种信息

      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办公室

      2021年12月24日

 申请认定品种信息

一、      蔬菜

    (一)豇豆

      1.成豇12

      申请者:成都市农林科学院

      育种者:成都市农林科学院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225×p-3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极早熟,始花节位为第2~4节,从播种到始收45~55天。植株蔓生、蔓长3.5~4米,主蔓结荚为主;叶片绿色、中等大、披针形,茎秆和花柄绿带紫斑;花冠浅紫色;嫩荚紫红色、长圆条形、顺直、荚面微凸,平均荚长56.1 厘米,单荚质量21.1克;种子肾形、种皮浅红褐色、百粒重23.0克。

      品质:嫩荚花青素含量 0.457 毫克/克、粗纤维含量1.4%、干物质含量10.1%、可溶性糖含量0.06%、维生素C含量12.1毫克/100克、粗蛋白质含量2.58%;

      抗性:苗期接种鉴定病情指数18.52,表现抗(R)根腐病;田间表现较抗病毒病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连续两年的省内多点试验平均前期产量1557.9千克/亩,比对照1(春秋天紫红)增产142.8%,比对照2(一品红)增产167.4%;平均产量2266.7千克/亩,比对照1增产7.7%,比对照2增产12.7%;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适时播种,合理密植:四川地区早春设施栽培,于2月上中旬播种;露地栽培,可在3~7月直播。用种量为1.5~2千克/亩。稀窝密株相结合,按照1500~1800稀窝、每窝5~6株栽培。②合理运用肥水:重施底肥,合理追肥,每采收1~2次追施磷酸二氢钾5千克和氮肥(尿素10千克);田间注意排灌,不能积水。③田间管理:及时搭架引蔓,不要在露水未干或下雨进行,避免蔓叶折断。注意整枝打杈;定期清除田间杂草。④病虫害防治:播前注意防治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虫;苗期注意防治根腐病和枯萎病;生长中期注意防治锈病、白粉病;结荚期注意防治豆荚螟、蚜虫等虫害。⑤及时采收:根据商品性状与市场需求及时采收,采收洗净双手与采摘工具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四川省豇豆主产区栽培;早春大棚2月上中旬播种,露地3~7月均可播种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①该品种始花节位低,应及时采收避免影响商品性;②结荚率高、需肥量大,追肥以速效性肥料为主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2.成豇30

      申请者:成都市农林科学院

      育种者:成都市农林科学院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真翠5号的株系313x-FA黑黑-1BQ的杂交后代,经定向选育形成的稳定品系。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早中熟,始花节位第4~6节,从播种到始收约70 天,全生育期约110天。植株蔓生、蔓长3.5~4 米;主蔓结荚为主,4~5分枝;叶片绿色、中等大、披针形;花冠浅紫色、每花序成荚2~3对;嫩荚翠绿色、长圆条形、顺直均匀,平均荚长66.5 厘米、单荚质量34.4克;种子肾形、种皮为红褐色带黑色麻点,百粒重18.0克。

      品质:豆荚肉厚,粗纤维含量1.5%、干物质含量8.7%、可溶性糖含量0.05%、维生素C含量18毫克/100克、粗蛋白质含量1.79%。

      抗性:苗期接种鉴定病情指数17.04,表现抗(R)根腐病;田间表现较抗病毒病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连续两年的省内多点试验平均产量2960.9千克/亩,比对照(真翠5号)增产16.0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适时播种,合理密植:四川地区早春设施栽培,于2月上中旬播种;露地栽培,可在3~7月直播。用种量为1.5~2千克/亩。稀窝密株相结合,按照1500~1800稀窝、每窝5~6株栽培。②合理运用肥水:重施底肥,合理追肥,每采收1~2次追施磷酸二氢钾5千克和氮肥(尿素10千克);田间注意排灌,不能积水。③田间管理:及时搭架引蔓,不要在露水未干或下雨进行,避免蔓叶折断。注意整枝打杈;定期清除田间杂草。④病虫害防治:播前注意防治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虫;苗期注意防治根腐病和枯萎病;生长中期注意防治锈病、白粉病;结荚期注意防治豆荚螟、蚜虫等虫害。⑤及时采收:根据商品性状与市场需求及时采收,采收洗净双手与采摘工具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四川省豇豆主产区栽培,春夏秋季露地栽培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①结荚率高、需肥量大,追肥以速效性肥料为主。②注意生长期间常发生的病虫害,以生物防控为主,配合物理、化学综合防控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(二)茄子

      1.川茄5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: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成都好特园艺有限公司 德阳市盛科蔬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

      育种者: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成都好特园艺有限公司 德阳市盛科蔬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E209×E181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中熟,门茄着生在主茎第10~12节。植株生长势强,平均株高175.0厘米,株幅87.5厘米。叶片中等大,叶色深绿。果实长棒形,果顶尖,茄眼紫红丝。商品果平均纵径37.5厘米、横径6.2厘米、果形指数6.1、单果重355.0克。果皮黑亮,有光泽,果肉绿白色,籽少。

      品质:每100克鲜果中粗纤维含量为0.8克,可溶性糖含量为2.29克,维生素C含量为4.55毫克、氨基酸总量0.67克、蛋白质含量1.09克、干物质含量6.86克。

      抗性:抗性鉴定结果表明,川茄5号商品果采收期内田间果实平均发病率6.75%,低于10%,且病情指数中最高为6.03,田间表现为较耐绵疫病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2020-2021两年间多点试验中平均亩产量6366.3千克,较对照“春秋双龙”高14.6%,显著高于对照,其平均亩产量年度间表现基本一致和稳定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适期播种:根据不同育苗方式、栽培措施(露地或保护地)和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时间及时播种。一般露地栽培2月上旬,塑料棚冷床育苗。秋延后栽培5月下旬至6月中上旬,塑料棚避雨和适当遮阴育苗。②适时定植:当茄苗有5~7片真叶时,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苗子准备定植。③定植后管理:重施基肥,合理追肥。以有机肥为主,允许限量使用化肥,但应控制氮肥用量,增施磷钾肥。提倡配方施肥。禁止大水漫灌和阴天傍晚浇水。提倡喷灌、滴灌、膜下灌溉。茄子生长过程中,不同生育时期的灌水次数和灌水量,可参照常规栽培管理进行。及时打杈,摘除老、黄、病叶加强通风,中耕除草,立支架,培土上厢。④病虫害防治 优先采用农业综合防治措施,减少化学农药使用。农药使用必须符合DB51/337的要求,在确保农药残留低于国家允许标准条件下,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应于四川平原、丘陵地区,春季和夏秋栽培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在春季早熟栽培中,前期温度低,光照弱,需注意做好保花保果工作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2.川茄6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: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成都好特园艺有限公司 德阳市盛科蔬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

      育种者: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成都好特园艺有限公司 德阳市盛科蔬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E1398×E181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早熟,门茄着生主茎第8~10节,植株生长势健壮,株型紧凑,平均株高165厘米、株幅82.5厘米。叶片中等大,叶色深绿。果实棒形,果顶尖,茄眼紫红丝。商品果平均纵径33.0厘米,横径 6.6厘米,果形指数5.0,平均单果重300.0克;果皮黑亮,果肉绿白色,籽少,品质好。采收期长,稳产性高,丰产性强;可做春、秋两用品种。

      品质:每100克鲜果中粗纤维含量为0.8克,可溶性糖含量为2.36克,维生素C含量为4.72毫克、氨基酸总量0.65克、蛋白质含量1克、干物质含量6.16克。

      抗性:抗性鉴定结果表明,川茄6号商品果采收期内田间果实平均发病率7.0%,低于10%,且病情指数中最高为7.27,田间表现为较耐绵疫病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2020-2021两年间多点试验中平均亩产量6254.1千克,较对照“春秋双龙”高12.6%,显著高于对照,其平均亩产量年度间表现基本一致和稳定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适期播种:根据不同育苗方式、栽培措施(露地或保护地)和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时间及时播种。一般露地栽培2月上旬,塑料棚冷床育苗。秋延后栽培 5月下旬至6月中上旬,塑料棚避雨和适当遮阴育苗。②适时定植当茄苗有5~7片真叶时,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苗子准备定植。③定植后管理重施基肥,合理追肥。以有机肥为主,允许限量使用化肥,但应控制氮肥用量,增施磷钾肥。提倡配方施肥。禁止大水漫灌和阴天傍晚浇水。提倡喷灌、滴灌、膜下灌溉。茄子生长过程中,不同生育时期的灌水次数和灌水量,可参照常规栽培管理进行。及时打杈,摘除老、黄、病叶加强通风,中耕除草,立支架,培土上厢。④病虫害防治 优先采用农业综合防治措施,减少化学农药使用。农药使用必须符合DB51/337的要求,在确保农药残留低于国家允许标准条件下,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于四川平原、丘陵地区栽培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在春季早熟栽培中,前期温度低,光照弱,需注意做好保花保果工作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3.蓉杂茄9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:成都市农林科学院

      育种者:成都市农林科学院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以武汉墨茄与眉山墨茄杂交后,采用系谱选育法经多代选育而成的高代自交系作父本,从宜宾收集的地方品种,采用单株选育经多代自交纯合而成的优良高代自交系作母本,杂交选育而成。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夏秋栽培植株生长势强,始花节位13~14节,定植到始收51天左右。株高125~138厘米,开展度74×86厘米。果实长棒形、顺直,果顶略尖,平均纵径36.8厘米、横径6.2厘米,平均单果重331.2克,果皮黑紫色、有光泽,着色均匀不皱皮,果萼黑紫色,果萼下果皮呈浅绿色上覆紫色丝状条纹,果肉绿白色。平均畸形果率5.05%,比对照低5.65~8.05个百分点。

      品质:果实维生素C含量为2.71 毫克/100克、可溶性糖含量为1.93%、总糖含量为3.46克/100克、可溶性蛋白含量为3.29 毫克/100克、干物质含量为6.41%。

      抗性:田间表现较耐褐纹病、绵疫病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2019-2020年多点试验表明,夏秋季栽培平均总产量5318.5千克/亩,较对照黑魔王和万金早茄分别增产13.2%和17.8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嫁接育苗:采用嫁接技术,用托鲁巴姆做砧木,提高植株抗性。②底肥施用:定植前先要施足底肥,有机肥为主,覆盖地膜。③合理稀植:定植不宜过深,育苗钵内的营养土应略高于畦面,定植时嫁接口要高出地面3厘米左右。嫁接苗根系强大、生长势旺,定植密度800~1200株/亩。④植株调整:定植后由于砧木根系发达,植株长势较旺,整枝可采取“Y字形整枝法”、三干法,使其多坐果,提高产量。⑤肥水管理:少量多次追肥或定期定量窝施复合微生物肥料。⑥病虫害防治:加强对气传病害和虫害防控。喷药要均匀、建议用机动喷雾器或静电喷雾器达到较好的防效,药剂交替使用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在四川茄子主产区夏秋季栽培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避免早春栽培,采用夏秋季栽培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4.蓉杂茄10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:成都市农林科学院

      育种者:成都市农林科学院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0713-4×ZF16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夏秋栽培植株生长势强,始花节位11~12节,定植到始收49天左右。株高122~134厘米,开展度75×84厘米。果实长棒形、顺直,果顶略凸,平均纵径34.6厘米、横径6.9厘米,平均单果重354.7克,果皮黑紫色、有光泽,着色均匀不皱皮,果萼黑紫色,果萼下果皮呈浅绿色上覆紫色丝状条纹,果肉绿白色,果实膨大快,开花到采收17天左右。平均畸形果率4.10%,比对照低6.85~8.30个百分点。平均亩产5477.2千克。

      品质:果实维生素C含量为2.36毫克/100克、可溶性糖含量为2.28%、总糖含量为3.68克/100克、可溶性蛋白含量为3.12毫克/100克、干物质含量为6.04%。

      抗性:田间表现耐热性状突出,较耐褐纹病、绵疫病,与对照主栽品种相当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2019-2020年多点试验表明,夏秋季栽培平均总产量5477.2千克/亩,较对照黑魔王(CK1)和万金早茄(CK2)分别增产15.7%和20.2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嫁接育苗:采用嫁接技术,用托鲁巴姆做砧木,提高植株抗性。②底肥施用:定植前先要施足底肥,有机肥为主,覆盖地膜。③合理稀植:定植不宜过深,育苗钵内的营养土应略高于畦面,定植时嫁接口要高出地面3厘米左右。嫁接苗根系强大、生长势旺,定植密度800~1200株/亩。④植株调整:定植后由于砧木根系发达,植株长势较旺,整枝可采取“Y字形整枝法”、三干法,使其多坐果,提高产量。⑤肥水管理:少量多次追肥或定期定量窝施复合微生物肥料。⑥病虫害防治:加强对气传病害和虫害防控。喷药要均匀、建议用机动喷雾器或静电喷雾器达到较好的防效,药剂交替使用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在四川茄子主产区夏秋季栽培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在夏秋季种植中,后期枝叶过多遮光易造成果皮泛红。防范措施:采用剪枝再生技术或整枝摘叶,通风透光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(三)萝卜

      1.翠秀1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: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

      育种者: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C92713A×C91111,杂交种。C92713A采用沈阳杂交萝卜品种 “沈阳绿川”自交后代分离的不育株,与山东地方品种“喜诺夏青玉”经6代回交转育而成;父本系C91111来源于山东地方品种“青翠”,经6代系统选育而成。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秋冬水果萝卜品种,生长期82天,比“天津沙窝”(对照)早熟5天,中熟种;株型平展,花叶,叶色深绿色,叶片数11~13片;肉质根长圆柱形,皮肉深绿色,绿肉部分占根长4/5,肉质根1/2入土;株高42.4厘米,开展度51.3厘米,根长20厘米左右,根粗6.5厘米左右,单根重680克左右,根冠比3.7左右;总糖含量高,肉质细腻,甜脆,商品率高,适宜鲜销菜用及生食。

      品质:鲜样总糖度7.12%,可溶性糖4.69%、可溶性固形物7.34%、粗纤维3.0%、抗坏血酸20.2毫克/100克、水分91.2%。

      抗性:田间表现较耐糠心,耐抽薹,适应性较强,抗病性与对照相当,其中对软腐病、病毒病、黑腐病抗性较强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品比试验平均亩产4533.6千克,比对照“天津沙窝”增产17.24%,多点试验平均亩产4025.7千克,比对照“天津沙窝”增产12.55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土壤选择:土层深厚疏松、排水良好、肥力好的沙壤土。②茬口安排:避免与十字花科作物连作,西南地区水稻收后播种,也可与其它蔬菜作物轮作。③整地与施肥:每亩施腐熟农家肥1000~2000千克,或者商品有机肥100~200千克,再施复合肥25~30千克,过磷酸钙10~15千克,硼肥1千克,将地整成平畦或者起垄,增施有机肥。④播种及密度:直播,播种期9月10日左右,行距40厘米,株距25厘米,每亩6500穴左右,每穴播种2~3粒,每亩用种量150~250克,播种后20~25天萝卜破肚前定苗,每穴留1株。⑤田间管理:根据萝卜不同生长期对水分的需要,适时适量浇水,在萝卜收获前1周不宜浇水;对前期长势较弱的可在定苗后每亩撒施尿素5~10千克。⑥病虫害管理:萝卜虫害有蚜虫、菜青虫、跳甲,可用性诱剂、黄板或者黑光灯诱杀等物理方法防治,苗期防治1~2次;萝卜病害主要有病毒病、霜霉病、菌核病、黑腐病、软腐病等。⑦中耕除草:封行前可视情况,中耕除草1~2次。⑧及时采收:以肉质根充分膨大为萝卜采收适期,适当推迟采收或在霜冻低温天气后采收,收获时拔大留小,萝卜收获后及时分级出售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四川平坝浅丘生态区的非根肿病区秋冬季种植。

      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在非根肿病区种植;若发现病株及时带走深埋无害化处理,并对病灶用生石灰消毒;可通过调节土壤酸碱度或施用化学药剂灌根防治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2.嫣红1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: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

      育种者: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C92858A×C91431,杂交种。采用自育不育系“红心A”与四川南充地方品种“南充红心萝卜”经6代回交转育而成;父本系C91431来源于重庆地方品种“胭脂萝卜”经7代系统选育而成。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秋冬萝卜品种,生长期80天左右,比胭脂1号早熟5天,中熟种,株型直立,板叶,叶色绿色,叶缘全缘,叶脉红色,肉质根纺锤形,皮深红色,肉质紫红色,株高40厘米左右,开展度45厘米左右,根长12厘米左右,根粗6.5厘米左右,单根重330克左右,根冠比1.6左右,色素含量高,适宜鲜销、泡制与色素提取。

      品质:鲜样花青素49.88毫克/100克、可溶性糖3.64%、可溶性固形物5.15%、粗纤维2.9%、抗坏血酸43.9毫克/100克、水分90.3%。

      抗性:田间表现较耐糠心,耐抽薹,抗病性与对照相当,其中对软腐病、病毒病、黑腐病抗性较强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品比试验亩产2857.6千克,比对照“胭脂1号”增产22.9%,多点试验平均亩产2715.17千克,比对照“胭脂1号”增产16.09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土壤选择:土层深厚疏松、排水良好、肥力较好的沙壤土。②茬口安排:避免与十字花科作物连作,西南地区水稻收后播种,也可与其它蔬菜作物轮作。③施肥与整地:每亩施腐熟农家肥1000~2000千克,或者商品有机肥100~200千克,再施平衡复合肥25~30千克,硼肥1千克。施肥后深翻土壤,将地整成平畦或者起垄。④播种及密度:直播,播种期9月上、中旬,行距33厘米,株距28厘米,每亩7000穴左右,每穴播种2~4粒,每亩用种量150~250克,播种后20~25天破肚前定苗,每穴留1~2株。⑤田间管理:根据萝卜不同生长期对水分的需要,适时适量浇水,萝卜收获前1周不宜浇水;萝卜一般不施追肥,对前期长势较弱的可在定苗后每亩用尿素5~10千克撒施;萝卜苗期封行前中耕除草1~2次。⑥病虫害防治:萝卜虫害有蚜虫、菜青虫、跳甲,可用性诱剂、黄板或者黑光灯诱杀等物理方法防治,苗期防治1~2次;萝卜病害有病毒病、霜霉病、菌核病、黑腐病、软腐病,注意观察防治。⑦及时采收:以肉质根充分膨大为萝卜采收适期,分批采收,及时分级销售或加工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在四川平坝浅丘生态区秋冬季种植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注意病虫害防治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3.白玉早1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: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

      育种者: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C92421A×C90640,杂交品种。C92421A采用自育不育系C5116A与四川北川县地方品种“圆白萝卜”经6代回交转育而成;父本系C90640来源于重庆市地方品种“水晶99”经7代系统选育而成。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秋冬萝卜早熟品种,生长期65天,比“蜀萝9号”(对照)早熟10天,株型半直立,叶色淡绿色,花叶,叶片数11~13片,叶量较少,根圆球形,株高35厘米左右,株幅55厘米左右,根长11.5厘米左右,根粗9.5厘米左右,单根重650克左右,根冠比3.1左右;肉质洁白、脆嫩,熟食入口化渣、回味微甜,商品率高。

      品质:鲜样可溶性糖3.06%、可溶性固形物4.89%、粗纤维2.1%、抗坏血酸 10.5毫克/100克、水分94.6%。

      抗性:田间表现适应性较强,商品率高,抗病毒病、黑腐病、霜霉病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品比试验亩产4381.2千克,比蜀萝9号(对照)增产5.05%,多点试验平均亩产4225.9千克,比“蜀萝9号”(对照)增产5.07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土壤选择:选择土层深厚疏松、排水良好、中性或微酸的沙壤土。②茬口安排:避免与十字花科作物为前茬,四川地区水稻收割后直播,也可与其他蔬菜作物轮作。③整地与施肥:每亩施用腐熟农家肥1000~2000千克,或者商品有机肥100~200千克,再施复合肥25~30千克,过磷酸钙10~15千克,硼肥1千克左右,深翻土地,将地整成平畦或者起垄。④适期播种:成都平原及四川丘陵地区一般9月初到9月底播种。⑤播种及密度:采用直播,行距40厘米,株距25厘米,每亩6500穴左右,每穴播种2~4粒。⑥间苗:2~3片真叶时间苗,每穴留2~3株,5~6片真叶时定苗,每穴留1株。⑦肥水管理:根据萝卜不同生长期对水分的需要,适时适量浇水,萝卜收获前1周不宜浇水。萝卜一般不施追肥,对前期长势较弱的可在定苗后每亩撒施尿素5~10千克。⑧病虫害管理:萝卜虫害主要有蚜虫、菜青虫和跳甲,苗期防治1-2次;萝卜病害主要有病毒病、霜霉病、菌核病、黑腐病、软腐病及根肿病等,注意防治。⑨中耕除草:萝卜苗期封行前中耕除草1~2次。⑩及时采收:以肉质根充分膨大为萝卜采收适期,采收过晚易引起裂口或出现糠心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在四川平坝浅丘非根肿病区秋冬季种植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①在非根肿病区种植推广;②注意田间湿度,起垄或高厢种植,减少软腐病发生;③适时采收,避免糠心引起损失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4.南红胭1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:南充市农业科学院

      育种者:南充市农业科学院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该品种(南红胭1号,编号为WLQT-1)为常规品种,是地方特色品种仪陇胭脂萝卜经系统选育而成的。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南红胭1号幼苗下胚轴紫红色。株高42厘米,开展度47厘米,叶丛半直立,叶片数为12~13片,叶长36厘米,叶宽10厘米,叶色浅绿,叶片少刺毛,叶片先端钝圆,叶片裂刻深及中脉,裂片较稀疏,叶柄呈紫红色。肉质根呈钟形(葫芦形),入土1/2左右,肉质根叶基盘平、肩部圆、基部圆,肉质根长14厘米、粗5.2厘米,单根重160克左右,肉质根皮、肉均为紫色,肉色均匀。种子扁圆形、淡黄色,胚根红色,千粒重约13克。在2019~2020年、2020~2021年的连续两年多点品比试验中,播收期为123天左右,平均亩产量约2100千克。

      品质:南红胭1号的花青素含量1680毫克/千克,VC含量38.8毫克/100克,可溶性糖2.81%,可溶性固形物6.63%,干物质8.97%。

      抗性:南红胭1号中抗霜霉病、感病毒病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该品种两个生产周期共8点试验,平均产量2124.4千克/亩,比对照胭脂红1号(平均产量1955.4千克/亩)增产8.64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适时播种。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的平坝、丘陵地区于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均可播种,应选择土层深厚疏松、排水良好、肥力好的沙壤土。②合理密植,促进高产。每亩6500~7500窝,窝距20~25厘米,行距30厘米,每窝留2株。③科学施肥。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,播种前每亩施30~50千克复合肥(N:P2O5:K2O=15:15:15)、50千克商品有机肥作基肥,定苗后每亩追施10千克尿素。④及时防治病虫害。苗期重点防治蚜虫、跳甲、蟋蟀、菜青虫等害虫,预防霜霉病与病毒病。⑤适时采收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该品种适宜于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在四川省成都市、南充市、广安市嘉陵江流域的平坝、丘陵地区种植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品种缺陷为感病毒病,防范措施:①幼苗期重点预防跳甲、蟋蟀等虫害。②提前预防病毒病、霜霉病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(四)大蒜

      1.川蒜1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: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

      育种者: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地方品种资源中P510114005经过钴60辐射和系统筛选出的优良株系S1822经5代系统定向选育而成的优异稳定品系。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植株开展型,苗用,植株生长势强,株高78.1厘米,株幅52.9厘米,不抽薹。叶披针形,绿色,无蜡粉,叶长 50.7厘米,叶宽2.8厘米,叶片下垂,假茎高34.8厘米,假茎粗 1.6厘米,常有叶数 8.3片,单株茎重95克~125克,二次生长率低;鳞茎形状高圆球形,皮色淡紫色,高5.6厘米,横径5.8厘米;鳞芽保护色淡紫色,肉黄白色,高4.5厘米,背宽1.5厘米,12.4个,不规则排列,较整齐。蒜苗香味较浓郁,粗纤维含量少,蒜头辛辣味浓。

      品质:维生素C含量28.1毫克/100克,大蒜素1030毫克/千克,可溶性糖4.72%,粗纤维1.7%,蛋白质2.36克/100克。

      抗性:中抗叶枯病、抗病毒病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两年多点试验平均产量3163.8千克/亩,比对照增产23.3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四川地区秋播大蒜栽培播种时期为8月下旬至10月中旬。直播或者撒播,行距16厘米~20厘米,株距5厘米~8厘米,每亩栽植4.0~7.0万株;②深施重施底肥,每亩施入腐熟农家肥2500千克~3000千克或者商品有机肥500千克~1000千克,三元复合肥(氮磷钾含量:≥45%)50千克~80千克,钾肥20千克,与土壤混合均匀,蒜种掰好,药剂浸种后晾干播种。③开2~4米宽厢,蒜种插播后盖稻草保墒。④一般蒜苗长至8片叶以后即可采收,一般在播种出芽后120天左右采收。叶片枯黄,假茎松软时为蒜头收获适期。⑤大蒜生育期间主要病害有病毒病、叶枯病、紫斑病、茎腐病、虫害有蚜虫、螨虫、根结线虫等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在四川省内成都平原、川东、川西大蒜产区,秋冬季节栽培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抗叶枯病,推广种植过程中应在易发病前期注意药剂预防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2.川蒜2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: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

      育种者: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地方品种大蒜资源P511011008经钴60辐射诱变后筛选出的优良株系,再经5代系统定向选育而成的优异稳定品系。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川蒜2号生长势强、株型直立、苗用,株高75.1厘米,株幅39.9厘米,不抽薹。叶披针形,深绿色,无蜡粉,叶长 55.2厘米,叶宽1.9厘米,叶片挺直,假茎高49.4厘米,假茎粗 1.2厘米,常有叶数 9片,平均单株净重103.1克,无二次生长;鳞茎形状高圆球,皮色淡紫色,鳞茎高4.7厘米,鳞茎横径4.3厘米;鳞芽保护色紫色,肉黄白色,鳞芽高3.4厘米,鳞芽背宽1.6厘米,鳞芽数12.2个,不规则排列,较整齐。蒜苗香味较浓郁,粗纤维含量少,蒜头辛辣味浓。

      品质:维生素C含量36.3毫克/100克,大蒜素516毫克/千克,可溶性糖7.12%,粗纤维1.8%,粗蛋白2.07%。

      抗性:中抗叶枯病、抗病毒病性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两年多点试验平均产量3355.0千克/亩,比对照增产19.9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四川地区秋播大蒜栽培播种时期为8月下旬至10月中旬。直播或者撒播,行距16厘米~20厘米,株距5厘米~8厘米,每亩栽植4.0~7.0万株;②深施重施底肥,每亩施入腐熟农家肥2500千克~3000千克或者商品有机肥500千克~1000千克,三元复合肥(氮磷钾含量:≥45%)50千克~80千克,钾肥20千克,与土壤混合均匀,蒜种掰好,药剂浸种后晾干播种。③开2~4米宽厢,蒜种插播后盖稻草保墒。④一般蒜苗长至8片叶以后即可采收,一般在播种出芽后120天左右采收。叶片枯黄,假茎松软时为蒜头收获适期。⑤大蒜生育期间主要病害有病毒病、叶枯病、紫斑病、茎腐病、虫害有蚜虫、螨虫、根结线虫等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在四川省内成都平原、川东、川西大蒜产区,秋冬季栽培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抗病毒病,推广种植过程中应在易发病前期注意药剂预防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(五)苦瓜

      1.金田186

      申请者: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成都金田种苗有限公司

      育种者: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成都金田种苗有限公司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QZ12?9×克Y-3QP19?23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该组合植株长势旺,叶掌状,绿色,主侧蔓均可结果。早中熟,第1雌花节位8~12节,早春大棚栽培定植后65天左右始收。果实长棒形, 头梭形,尾部尖,果肉绿白色,味微苦,表面长线瘤和点瘤相间;瓜长38厘米左右,直径5.5厘米左右,果肉厚0.9厘米左右,单果重500克左右;硬度10.97?/?2,耐储运,货架期5~7天。

      品质:抗坏血酸61.9毫克/100克,蛋白质1.13克/100克,粗纤维0.1%,可溶性糖0.20%。

      抗性:抗白粉病、抗霜霉病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 2018~2019年多点试验,前期平均产量1485.8千克/亩,比对照 “013”低7.7%;平均总产量5663.5千克/亩,比对照增产21.1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成都地区于2月下旬定植,其余地区根据当地气候情况和设施类型适时定植。②每棚定植两行,株距1.1~1.4米,亩栽植150~200株,保留50厘米以上侧蔓,及时吊蔓。③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千克、高钾复合肥70~100千克,根瓜坐住后及时追施三元素复合肥20~25千克,以后15天左右追肥1次,保持土壤湿润。注意预防和防治蚜虫、瓜食蝇等虫害和白粉病、霜霉病、枯萎病等病害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应四川省大部分平丘区的地区种植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①早春低温诱导雌花数量多,结果初期需人工授粉。②坐果率高,需加强肥水管理以避免畸形瓜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(六)芹菜

      1.川芹1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: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

      育种者: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芹菜地方资源(编号P511902051)经60Co-γ辐射诱变后筛选出的优良株系,再经连续多代定向选育而成的优异稳定品系。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早熟,叶柄空心,内侧轮廓轻微凹陷,叶柄筋突出,深绿色,长36.5厘米~43.6厘米,宽0.9厘米~1.1厘米,基部宽1.9厘米~2.6厘米;叶片数6~9片,比亲本多1~2片,长度56.2厘米~67.3厘米,末端小叶长度4.6厘米~5.7厘米;平均侧芽数6.1个,比亲本少0.3个;单株净重170.9克~255.2克。

      品质:钙1.87×103毫克/千克、粗纤维0.70%、膳食纤维3.84%、佛手柑内酯0.165 毫克/100克、黄酮0.07%。

      抗性:经田间调查叶斑病中抗、黑腐病抗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两年多点试验平均产量3102.7千克/亩,比对照增产22.3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芹菜秋冬栽培于9月上中旬播种。②每亩施入商品有机肥300千克~500千克、复合肥(20~10~15)40千克~50千克。深翻20厘米,使土壤和肥料充分混匀,整细耙平。③每亩定植密度为16000~17000株,一般沟距15厘米~20厘米,穴距20厘米,单苗带土定植。④芹菜生育期间主要病害有斑枯病、叶斑病、软腐病、黑腐病等;虫害有蚜虫、潜叶蝇、白粉虱等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在四川省内成都平原、川南、川东芹菜主栽区,秋冬季节栽培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对叶斑病的抗性病为中抗,推广种植过程中应在易发病前期注意药剂预防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(七)菜豆

      1.达芸三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: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

      育种者: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本地乌籽菜豆变异株中筛选的优良单株,经定向选育而成。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植株蔓生,整齐均匀,遗传性状稳定,前期生长势较旺,中期生长稳健,后期枝叶保持较长的持绿期,不易发生早衰。主蔓长270~290厘米,分枝2~3条,主蔓3~4节开始着生花序,初花较多,下层开花量较大,主蔓叶片中等偏大,叶片绿色,叶宽8~10厘米,叶长9~11厘米,茎粗0.30~0.40厘米,茎紫色、花浅紫色。商品荚浅紫色,荚长14厘米左右,荚粗、单荚重11.95克左右,单荚种子5~6粒,种子肾形,种皮灰白色,千粒重360克左右。在平坝地区春播地膜栽培播种至始花59~62天,与本地乌籽菜豆相当。荚色紫色,荚面光滑,匀称顺直。

      品质:鲜荚水分含量为91.5%;粗纤维含量0.7%;灰分0.46%;粗蛋白1.74%;钙含量为404毫克/100克;磷含量为45.1毫克/100克;花青素含量为2.31毫克/100克。

      抗性:田间表现较抗炭疽病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2019~2020年,达芸三号两年在达州、成都和内江三个试验点,平均鲜荚亩产1490.46千克,较对照增加97.08千克/亩,增产6.93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播种期:平坝地区春季种植,双膜覆盖可在2月中旬播种,露地栽培以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较好。②种植密度:一般亩植4000~4500穴,每穴2株左右,基本苗每亩8000~9000苗为宜。③追肥不能过多,盛花期注意追肥。④其他管理:及时搭架引蔓,防止缠绕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在四川省东部平坝和丘陵地区春秋季种植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①重点防治锈病、地老虎、蚜虫、豆荚螟等病虫害;②适时采收,提高鲜荚的商品性。

      

二、果树

      (一)李

      1.玉带李

      申请者: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成都田园果树研究有限公司

      育种者:李靖 方强 孙淑霞 宋海岩 徐子鸿 银登贵 涂美艳 陈栋 江国良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青脆李实生优选单株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该品种树姿开张,树势中庸,成枝力强。叶芽卵圆形,半贴生,叶片阔倒卵圆形,以中短果枝结果为主,自花结实能力强、坐果率高。该品种在成都市龙泉驿区2月中旬萌芽,2月下旬至3月初开花,果实7月底至8月上旬成熟,发育期140天左右。果实中大,呈近圆形,果顶圆平;果皮薄,果实缝合线浅,呈明显水渍状条带,果实对称;果肉厚,质地脆,离核,汁液较少,味甜微酸,品质优,风味好。

      品质:该品种平均单果重45.1克,分析测试表明,该品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.5~17.5%,果实总糖含量10.53%,维生素C含量4.54毫克/100克,总酸(以柠檬酸计)含量0.91%,可食率达95%。

      抗性:连续多年观测未发生严重病虫害,多点区域试验调查表明‘玉带李’红点病偏轻发生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多点试验平均产量2380千克/亩,比对照品种本地青脆李增产2.38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建园:起垄或起堆定植,栽植密度以行距4.5~5.0米、株距2.5~4.0米为宜。②整形:该品种三主枝自然开心形树形要求树高2.5~3.0米,主干高40~50厘米;两主枝“Y”字形树形要求树高2.5米,干高40~60厘米。③修剪:幼树冬季修剪宜采取长放、疏枝修剪,夏季宜采取拉枝、扭梢、摘心等修剪技术;成龄树以花束状短枝和中枝结果为主,冬季宜采取长放修剪,疏除长旺枝,同时需对当年结果枝适当短剪更新,保持合理的长短枝比例。④花期管理:采取花期放蜂、疏花疏果和加强水肥管理等措施提高坐果率。⑤土壤管理:行间可种植白三叶、紫花苜蓿、菊苣等绿肥和牧草。⑥肥水管理:谢花后施春肥,占全年15%左右;在5月中下旬施果实膨大肥,占全年25%左右,株施高钾果树复合肥(15-10-20)2千克,9~10月落叶前施基肥,占全年60%,以有机肥为主。⑦病虫害防治:重点加强蚜虫、食心虫、蚧壳虫、炭疽病、褐腐病等病虫害的防治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在我省成都平原、川中丘陵区和盆周低海拔山区李产区种植。11月至翌年3月上旬李苗萌芽前栽植为好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①该品种花量大,需注意疏花疏果工作,提高单果质量。②该品种生长势较强,需注意调节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,花芽分化关键时期需严格控制氮肥、增施磷钾肥。③该品种果皮薄、肉质脆,露地栽培区域有裂果现象,需起垄栽培并做好果园排灌沟渠,也可通过避雨栽培减轻裂果现象。

      

三、药用植物

      (一)附子

      1.成附2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:成都大学

      育种者:成都大学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为四川省布拖县栽培附子种质资源,经系统选育而成。基原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 Debx.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生育期200天左右,株高48厘米左右,叶色浓绿,叶片厚,硬度中等,叶片平展,叶片中等大小,裂片张度中等,中裂片窄,块根纺锤形,单株块根平均鲜重达91克左右,含水率62%左右,抗病性强。

      品质:该品种子根按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(2020版,一部)要求加工成黑顺片,经检测,薄层色谱检出新乌头碱、次乌头碱和乌头碱斑点,含新乌头碱、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总量0.00089%,含苯甲酰新乌头原碱、苯甲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总量为0.0199%,符合现行《中国药典》要求。

      抗性:抗白绢病优于对照中附4号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2018~2019、2019~2020两年多点试验平均亩产泥附子788.7千克,比对照平均增产6.9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适宜于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栽种。开厢栽种,厢宽约50厘米,沟心距约95厘米,沟深约10厘米;每厢按丁字错位两行栽种,行距约16厘米,株距约16厘米,亩栽约8700株。幼苗出土后,土壤干燥时及时灌跑沟水,之后以畦土翻白就灌,大雨后及时排出积水。施足底肥,3月初施催苗肥,4月初施绿肥以壮苗,5月上旬施壮根肥,均以有机肥为主,施肥后把畦沟内土提至畦面,使厢面成弓背形。4月上旬、5月上旬分别进行一次修根、打顶、抹芽。及时防治霜霉病、白绢病。夏至后及时采收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四川江油、安州、北川地区种植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①生产上需高山繁种、坝区栽培;②忌连作,2~3年需换地种植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(二)川明参

      1.成明1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:成都大学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成都稼积农业技术有限公司

      育种者:成都大学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成都稼积农业技术有限公司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为四川省阆中市川明参优良单株资源,经系统选育而成。基原为伞形科植物川明参Chuanminshen violaceum Sheh et Shan。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该品种大田生产平均生育期约210天。叶末回裂片宽1.0~2.0厘米,叶色浓绿,叶脉清晰,顶部裂片三裂;茎多且较粗;根部粗壮、呈圆柱形,味甜、质硬脆,易折断,断面淡黄色,半透明,具有蜡样光泽。单株根鲜重达40克以上。

      品质:经检测该品种水溶性浸出物11.4%,总灰分15.3%,酸不溶性灰分1.3%,水分10.8%,符合《四川省中药材标准》(2010版)的规定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该品种2019年多点试验平均产量468.9千克/亩,比对照平均增产11.09%。2020年多点试验平均产量482.6千克/亩,比对照平均增产10.48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宜在处暑前后播种。②秋分前后起苗移栽。③前作收获后施足底肥,作成宽约130厘米的厢,厢面垒成瓦背形。④按行距约25厘米开横沟,沟深与种根长度相适应,按株距7厘米放置种根,芽头向上,根系舒展平直,盖3~4厘米厚的松土,覆盖秸秆,出苗时揭去70%覆盖物。⑤适时中耕除草施肥。⑥及时摘除花苔,雨季及时排水,发现病株及时拔除,病穴用石灰粉消毒。3月中下旬采收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在四川省青白江、金堂、阆中、苍溪、巴州、恩阳、南部达川。宜在处暑前后播种,最迟不得晚于白露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①生产应隔离繁育;②忌连作,2~3年需换地种植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(三)多花黄精

      1.川精1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: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强兴腾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

      育种者: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强兴腾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野生黄精优良单株,基原为百合科黄精属植物多花黄精Polyonatum cyrtonema Hua。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植株高50~80厘米,无毛。叶互生,叶柄短;叶片长圆状椭圆形,长10~18厘米,宽2~4厘米,先端通常渐尖。花序伞形,具2~7花。花下垂。花梗无毛。花被钟形圆筒状,黄绿色,全长18~25毫米。根状茎肥厚,呈结节块状。浆果黄绿色,直径1~2厘米,具4~12颗种子。花期5~7月,果期8~11月。

      品质:经检测,总灰分1.8%,醇溶性浸出物71.6%,平均多糖含量13.5%,铅含量0.14毫克/千克,镉含量0.25毫克/千克,砷含量0.24毫克/千克,汞含量0.003毫克/千克,铜含量4.1毫克/千克,符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(2020年版,一部)规定。

      抗性:耐寒性优于对照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连续三个生长周期多点试验,平均产干品1869.0千克/亩,较对照产量增加33.64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整地后,作成垄宽约120厘米、垄高约25厘米、厢沟宽约30厘米的厢,按株行距约40厘米栽种,穴深7~10厘米。②及时中耕除草,中耕时宜浅锄。雨季应及时清沟排水。③摘蕾及根茎膨大期,施清粪水1500千克/亩或三元复合肥25~30千克/亩。越冬期施有机肥1000~1500千克/亩、过磷酸钙45千克/亩、油枯40千克/亩。④种植4年后,11~12月采收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于四川盆周山区、丘陵地区,于秋末或初春时种植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①忌连作,可用轮作、增施有机肥等方式减轻连作障碍。②7~9月雨季避免田间积水,以减少根部病害发生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(四)灵芝

      1.药芝1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: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

      育种者: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为四川省九寨沟县的野生灵芝,经系统选育而成,基原为多孔菌科灵芝属真菌赤芝[anoderma lucidum (Leyss. ex Fr.) Karst.]。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孢子为褐色、卵圆形。菌丝浓白、粗壮。子实体呈伞状,菌盖肾形,直径10~14厘米,厚1~2厘米,皮壳坚硬,黄褐色至红褐色,有光泽,具环状棱纹和辐射状皱纹,边缘薄而平截,常稍内卷;菌肉白棕色;菌柄近圆柱状,侧生。气微香,味苦涩。生产周期约102天。

      品质:经检测,水分9.4%,总灰分1.2%,浸出物6.3%,多糖1.3%,三萜及甾醇0.9%,符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(2020年版,一部)规定。在浸出物、多糖、三萜及甾醇含量三项关键指标上,分别比对照“三祥灵芝”提高13.5%,7.8%和21.6%。

      抗性:未见特异性杂菌侵染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2020年、2021年多点品种比较试验,两年产量分别达到每千克袋料60.1克和60.3克,比对照“三祥灵芝”平均增产3.5%和3.6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栽培料以木屑、棉籽壳、玉米芯、麦麸等为主,原料应新鲜、无霉变、无虫蛀、干净、干燥;②栽培料的水分含量控制在65~70%之间;③菌袋培养过程需遮光,温度控制在23~26℃,空气湿度控制在70%以下,注意通风换气,保持空气新鲜;④出芝期间温度控制在25~28℃,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0%~95%,散射光照射。⑤当菌盖边缘的黄白色生长圈消失时即可采收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四川灵芝生产地区。大棚设施栽培条件下,菌袋生产季节在11月至次年3月,适宜出芝季节为5~7月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①避免长期使用相同的母种培养基;②母种转接应3月左右进行一次,定期进行菌种提纯复壮;③菌丝培养及菌种保存时遮光、避免受高温或低温影响。

      

四、食用菌

      (一)银耳

      1.川银科3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: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巴中市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

      育种者:唐杰 张传锐 陈影 张琼 闫世杰 彭卫红 王国英 赵举平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通江县唱歌镇千鱼沟村青冈林中野生银耳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该银耳菌落外缘有贴生白色菌丝体,中心有橘黄色原基;其配对的香灰菌菌落外缘为黄白色,中心为灰褐色,有明显色素。出耳温度范围20~28℃,最适温度23~25℃,全生育期约180天。成熟银耳子实体呈菊花状,米白色,耳片致密,直径3~8厘米;耳片干湿比(泡发率)为1:8~1:12。

      品质:川银科3号鲜品每百克含粗多糖11.01克、蛋白质1.59克、氨基酸总量1.25克。

      抗性:未见特异性杂菌侵染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2019~2021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,该菌株干耳平均产量263.8克/50千克耳棒,与对照品种“川银耳2号”相比,出耳期提前20天,干耳增产11.3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栽培原料:以壳斗科栎属青冈树为主。②栽培季节:每年3月份接种,6~9月份出耳采收。③栽培模式:段木生料栽培。④栽培出耳管理方法:出耳期间温度控制在20℃~30℃之间,空气相对湿度85%~90%,光照强度100 ~400勒克斯散射光线即可,通风良好,保持空气新鲜。⑤采收标准:当子实体停止生长,耳片没有小耳蕊,耳片完全展开,呈半透明,手触有弹性并有粘液时即时采收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自然气候条件下,适宜在四川山区栽培,一般春季制种夏秋季出耳采收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该菌株为新驯化的银耳菌株,参照银耳段木栽培模式进行栽培,其生物学转化率较低,后续需配套栽培技术研究,以提高生物学效率,促进增产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2.川银科4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:巴中市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 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

      育种者:赵树海 许瀛引 刘如县 王勇 张洁 周洁 侯华 谭伟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通江县唱歌镇千鱼沟村青冈林中野生银耳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该银耳菌落外缘有贴生白色菌丝体,中心有橘黄色原基;其配对的香灰菌菌落外缘为白色,中心为灰色,有明显色素。出耳温度范围20~28℃,最适温度23~25℃,全生育期约180天。成熟银耳子实体呈花片状,米黄色,耳片密度中等,直径3~8厘米;耳片干湿比(泡发率)为1:8~1:12。

      品质:川银科4号鲜品每百克含粗多糖7.83克、蛋白质1.53克、氨基酸总量1.21克。

      抗性:未见特异性杂菌侵染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2019~2021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,该菌株平均干耳产量265.2克/50千克耳棒,与对照品种“川银耳2号”相比,出耳期提前20天,干耳增产11.9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栽培原料:以壳斗科栎属青冈树为主。②栽培季节:每年3月份接种,6~9月份出耳采收。③栽培模式:段木生料栽培。④栽培出耳管理方法:出耳期间温度控制在20~30℃之间,空气相对湿度85%~90%,光照强度100~400勒克斯散射光线即可,通风良好,保持空气新鲜。⑤采收标准:当子实体停止生长,耳片没有小耳蕊,耳片完全展开,呈半透明,手触有弹性并有粘液时即时采收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自然气候条件下,适宜在四川山区栽培,一般春季制种夏秋季出耳采收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该菌株为新驯化的银耳菌株,参照银耳段木栽培模式进行栽培,其生物学转化率较低,后续需配套栽培技术研究,以提高生物学效率,促进增产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(二)木耳

      1.川皱耳1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: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

      育种者:陈影 彭卫红 曹雪莲 王迪 刘天海 唐杰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四川省峨眉山五显岗野生皱木耳子实体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担孢子为椭圆形至卵圆形,9.36~11.83微米×4.75~6.84微米;菌丝半透明、丝状,有锁状联合。担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0~25℃,菌丝体生长适宜温度15~25℃。菌落白色,边缘不整齐,密度中等,后期呈现胶质物;菌棒白色,后期有褐色斑块。成熟子实体为单片簇生型,耳片边缘光滑,鲜耳耳片腹面布满脉状皱褶,呈棕红色,背面为棕灰色;干耳腹面深褐色,背面灰色;棚内长棒栽培两端出耳时,鲜耳耳片长度61.1~65.7毫米、耳片宽度70.2~76.4毫米、耳片厚度2.0~3.3毫米,耳片干湿比1:8;出耳适宜温度14~30℃。

      品质:皱木耳干品每百克含粗多糖13.39克、蛋白质7.6克、氨基酸总量6.28克。

      抗性:未见特异性病虫害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经2个生产周期多点试验,平均第一潮次干耳产量为20克/袋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栽培原料:主料为木屑、棉籽壳、玉米芯,辅料为麦麸、玉米粉等。②栽培季节:适宜12月制袋,次年5~9月出耳。③栽培方式:熟料袋栽。④栽培出耳管理方法:出耳期间温度为14℃~33℃,空气相对湿度为85%~95%,光照强度以晴天不超过310勒克斯为宜,通风良好。⑤采收标准:子实体耳片边缘微微上翘可采收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成都、德阳(什邡)地区种植。自然气候条件下,一般是冬季制作栽培种第二年春季开始出耳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该品种(菌株)为新驯化的物种,参照毛木耳栽培模式进行栽培,其生物学转化率较低,后续需配套栽培技术研究,以提高生物学效率,促进增产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2.粉耳1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: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

      育种者:李小林 叶雷 张波 周洁 范中菡 谭伟 贾定洪 彭卫红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野生木耳菌株X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在PDA培养基中,菌丝体呈白色,有锁状联合,培养基中产色素不明显,有气生菌丝,长势整齐,颜色均一;生育期约40~45天;成熟子实体为单片簇生型,有明显耳基,耳片边缘光滑;鲜耳片腹面平滑或少量脊,颜色为粉红色;背面有脊,缺水时呈白色至浅粉色,水分充足时呈粉红色,茸毛白色、明显、密、多;干耳腹面呈浅红褐色至红褐色,背面呈灰白色。

      品质:新鲜子实体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检验,结果显示:氨基酸总量为2.04克/100克,水分72.9克/100克,灰分0.89克/100克,脂肪为0.90克/100克,粗多糖4.54克/100克,蛋白质为2.90克/100克,多糖和谷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“上海1号”。

      抗性:对绿霉、油疤病有很好的抗性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采用折径17厘米×长33厘米料袋,小孔出耳时干耳产量可达115.3克/袋,较“上海1号”低3.8克/袋,较“781”高4克/袋,转化率达20.97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母种培养基可选用PDA培养基;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为(以干料计):棉籽壳43%,米糠20%,玉米芯14%,木屑14%,石灰4%,石膏1%,玉米粉3%,白糖1%。栽培料配方为(以干料计):棉籽壳10%,玉米芯30%,木屑32%,米糠20%,玉米粉3%,石膏1%,石灰4%,基质含水量60-65%。按照食用菌常规生产方法进行制种、制袋,发菌期间菌丝不需光照,发菌培养温度25℃,约35天满袋(17厘米×33厘米料袋);出耳期间温度15-32℃,空气相对湿度85-95%,光照500 勒克斯,通风良好。②栽培季节:自然条件下,适宜11-次年3月或7-8月制袋,次年4-7月或9-11月出耳。③栽培方式:熟料袋栽。④栽培出耳管理方法:出耳期间温度为15-32℃,空气相对湿度为85-95%,光照强度以晴天不超过500勒克斯为宜,通风良好。⑤采收标准:子实体可至三四分或八九成熟采收,若八九分成熟采收,则耳片光滑面耳灰快完全消失时期采收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自然条件下,适宜四川毛木耳产区,建议冬季制袋,春季出耳。若环控条件能满足出耳光温水气要求,设施条件下可实现周年出耳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出耳阶段环境温度长期高于35℃,不形成原基或子实体停止生长发育,提前弹射孢子;出耳期环境二氧化碳浓度高于3000 ppm,耳基会变长,不易开片,多数形成畸形耳降低商品价值;出耳期环境光照过度低时,不利于子实体腹面颜色形成,腹面会偏白色。防范措施:在现有栽培技术措施条件下,通过调整出耳棚结构和合理安排出耳季节等方式,满足菌株生育条件,即能有效的克服该品种的缺陷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(三)灵芝

      1.蜀芝2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:成都市农林科学院

      育种者:熊维全 曾先富 李昕竺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马尔康野生灵芝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担子菌门、担子菌纲、多孔菌目、多孔菌科、灵芝属、白灵芝种(克anoderma leucocontextum)。菌丝白色、浓密、气生菌丝少,菌丝中心有褐变。孢子粉较少,担孢子5~7×7~9微米,卵圆形,浅褐色。子实体扇形或半圆形,有同心轮纹和放射状条纹,幼芝菌盖光泽度好,红褐色,边缘白色至浅黄色,成熟后红褐色加深,菌盖大小8~15×5~10厘米,厚1.0~1.8厘米。柄短,着生基部厚达2.5~3厘米。菌肉白色,管孔面灰白色,孔粗,苦味较淡,有浓菌香味。菌丝生长适温25℃,子实体形成适温20~25℃。

      品质:干制样品粗多糖含量为0.87%,灵芝三萜含量为1.45%,蛋白质含量为20.8%,含有17种游离氨基酸。

      抗性:栽培试验及多点试验未见特异性病害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代料栽培(17×35厘米菌袋)直接排袋出芝马尔康(高原)平均127.9克/袋,羊马基地(平原)平均114.5克/袋,比对照康定灵芝分别增产9.1%和8.5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栽培方式 椴木栽培和代料栽培。②栽培季节 蜀芝2号属于中温灵芝品种,成都平原出菇时间在4、5月最佳,制袋时间2月份为宜;高海拔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制袋时间。③栽培配方 杂木屑60%,棉籽壳20%,麸皮15%,玉米粉3%,石膏1%,糖1%,含水量60%。④菌袋培养 菌袋接种后置于25℃培养室培养,7-10天后降温至22℃。菌丝培养保持培养室黑暗,空气清新。⑤出菇管理 菌丝满菌袋后,经过7天生理成熟期,进行出菇管理。出菇方式可采用直接排袋出菇、脱袋覆土出菇、划口墙式覆土出菇等方式;出菇最适温度为20~25℃,气温超过30℃,加盖遮阳网或棚顶喷淋进行降温;出菇期间保持空间湿度90%左右;菇棚内光线均匀,光照强度300~1000勒克斯。⑥采收 菌盖边缘白边消失,有孢子弹射便可采收。用刀片从芝柄基部切下子实体,有利于下茬菇形成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四川省内平原、部分高原地区种植,平原4~5月出菇,高原7~8月出菇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品种缺陷与风险:菌袋菌龄过长,易出现老僵菇;气温超过30℃,影响菇蕾形成;采收过晚或采收后不及时干燥,易发生霉变。预防措施:把握好制袋时间,及时采收,及时干制,密封保存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五、小杂粮

      (一)荞麦

      1.川荞8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:凉山州西昌农业科学研究所 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

      育种者:王俊珍 周美亮 李发良 洛古有夫 沈阿衣 朱剑锋 张凯旋 殷远杰 姚聚红 陈昌芳 孟群英 李甜 伍东明 罗长学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“川荞8号”来源于凉山州推广品种“川荞2号”变异单株。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“川荞8号”属苦荞,幼苗出苗整齐、健壮,叶片戟形,叶片中等大小,叶色绿色。株型紧凑,株高117~129厘米。主茎16~19节,主茎分枝数4~5个。茎秆红色,花色淡绿、无香味,花序柄短,结实率高,结籽集中,籽粒中等褐色、卵圆形,籽粒腹沟极浅。单株粒重2.5~5.0克,千粒重19~21克。生育期81天左右。

      品质: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测试结果为:水分12.6克/100克,粗蛋白10.2克/100克,粗脂肪2.1克/100克,黄酮(以芦丁计)1.67%,粗淀粉51.86%。品质与对照种九江苦荞相当。不含转基因成分。

      抗性:经2020、2021年连续2年人工接种抗病鉴定,“川荞8号”抗立枯病、褐斑病和轮纹病,抗病性优于对照种九江苦荞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5个试点、11个参试种的2020~2021年四川省苦荞新品种区域试验,2020年,“川荞8号”平均亩产187.77千克,较对照(九江苦荞)增产14.07千克/亩,增幅8.10%,居试验第2位。增产试点率达80%;2021年,“川荞8号”平均亩产169.00千克,较对照(九江苦荞)增产23.00千克/亩,增幅15.8%,居试验第2位。增产试点率100%;2年平均,“川荞8号”平均亩产178.37千克,较对照(九江苦荞)增产18.52千克/亩,增幅11.6%,居试验第2位。2年10个试点,增产试点率90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适期播种:春播、秋播均可,春季3月下旬~4月上旬播种,秋季7月下旬~8月上旬播种。②播种量:合理密植,点播、条播或犁沟条播均可,亩播量5~6千克,亩留苗8万株左右。③施肥:播种时亩用过磷酸钙30千克,农家土杂肥1000千克。苗期3~4叶龄时,进行中耕除草,视苗情追肥,亩追尿素5千克左右。④收获:当75%籽粒呈现本品种正常色泽即时收获,收割堆放2~3天后,脱粒晾晒,晒至籽粒含水量在13%以下时入库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“川荞8号”适合在四川省凉山州荞麦种植区域推广种植。春季、秋季均适宜种植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“川荞8号”耐涝性中,需在阴雨连绵时,及时挖沟排涝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2.中苦3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: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 凉山州西昌农业科学研究所

      育种者:周美亮 王俊珍 张凯旋 李发良 范昱 何毓琦 洛古有夫 沈阿衣 朱剑锋 殷远杰 姚聚红 陈昌芳 孟群英 李甜 伍东明 罗长学 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“川荞1号”EMS处理突变体。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中苦3号属苦荞,幼苗出苗整齐、健壮,叶片戟形,叶片中等大小,叶片绿色。株型紧凑,株高120厘米左右。茎秆绿色,主茎17~20节,主茎分枝数6~7个。花色淡绿、无香味,花序柄短,籽色黑色、粒形三角形,千粒重19~21克,结实率高。生育期81天左右。

      品质:水分,12.0克/100克;粗蛋白,10.6克/100克;粗脂肪,2.2克/100克;黄酮(以芦丁计),1.73%;粗淀粉,50.24%(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检测)。

      抗性:2020、2021年连续2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对“中苦3号”进行抗病性鉴定。鉴定结果,“中苦3号”抗立枯病、褐斑病和轮纹病,对立枯病和轮纹病的抗性与对照种九江苦荞相当(抗病),对褐斑病的抗性优于对照种九江苦荞(抗病)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2020年、2021年四川省苦荞新品种区域试验5个试点、10个参试种、1个对照种(九江苦荞),2年平均亩产187.77千克,较对照(九江苦荞)增产27.92千克,增幅17.5%,居试验第1位,增产试点率90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 适期播种:春季3月下旬~4月上旬播种,秋季7月下旬~8月上旬播种。② 播种量:合理密植,点播、条播或犁沟条播均可,亩播量4~5千克,亩留苗8万株左右。③ 施肥:播种时亩用过磷酸钙30千克,农家土杂肥1000千克。苗期3~4叶龄时,进行中耕除草,视苗情追肥,亩追尿素5千克左右。④ 收获:当75%籽粒呈现本品种正常色泽即时收获,收割堆放2~3天后,脱粒晾晒,晒至籽粒含水量在14%以下时入库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在四川省凉山州种植。春季3月下旬~4月上旬播种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该品种耐涝性一般。防范措施:需在阴雨连绵时,及时挖沟排涝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3.西荞8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西昌学院

      育种者:王安虎 陈庆富 戴红燕 蔡光泽 吴斌 曲继鹏 杜含梅 杨坪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以苦荞“西荞1号”的种子为原始材料,搭载“嫦娥一号”以航天诱变的方式,并通过系统选育方法育成的新品种。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新品系XQ1HTE2013-4-6生育期平均103.4天,植株叶片形状为戟形,叶片绿色,叶柄绿色,叶脉基部红色。茎杆绿色,株型紧凑,株高118.3厘米,主茎分枝4.2个,主茎节数17.1节,花序紧密,每个花序簇籽粒4~7个,花序柄长3.0~6.0厘米、平均长4.0厘米,花序长2~8厘米、平均长5.2厘米。花淡绿色,籽粒短锥桃形,有腹沟,灰黑色(籽粒中下部灰色,中上部黑色),平均宽度3.21毫米,平均长度4.52毫米。单株粒数82.7粒,单株粒重1.7克,千粒重20.4克。

      品质: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测定,粗蛋白质含量18.7%,优于对照,芦丁含量1.58%,与对照相当。

      抗性:选育单位通过田间测定其抗倒伏性和猝倒病发病情况:在设置三个重复的10平方米的种植小区内,平均倒复面积S=9.6%,平均倒伏级I=1.23,平均倒伏指数L=0.12,其倒伏面积、倒伏级和倒伏指数均较低,其抗倒伏能力表现为高抗。在三个10平方米的重复小区中,其幼苗猝倒病病情指数为10.7,表现为高抗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两年区试中,XQ1HTE2013-4-6的平均产量为194.1千克/亩,比对照平均增产12.82%,增产点次100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播期:春播一般为4月中旬,秋播一般为9月初,尽可能避免未成熟时受霜冻。②用肥:根据土壤肥力,每亩用1000千克农家肥和50千克磷肥作基肥,苗期3~4片叶时,每亩用3~5千克尿素提苗。③播种量:每亩播种量7~8千克,每亩留苗10~12万苗,可开厢匀播。④播种方式:可撒播、条播和点播,适合机械化种肥一体化播种及后期机械化收获。⑤收获:当籽粒有75%左右成熟时及时收获。⑥及时中耕除草,防治虫害,忌连作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在四川省内凉山州苦荞的春播区和秋播区种植,最适海拔高度为2000~2600米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遇高温干旱,影响产量,风险较小,适当调节播期,如秋播区可比其它苦荞品种晚一周时间播种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4.西荞9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西昌学院

      育种者:王安虎 曲继鹏 陈庆富 蔡光泽 戴红燕 吴  斌 杜含梅 杨坪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以盐源县地方苦荞“额拉”为原始材料,采用400Gy60Co-γ射线诱变处理,并通过系统选育方法育成新品种。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新品系YBCoE2016-2-5-6平均生育期103.4天,株高123.0厘米,主茎分枝数4.3个,主茎节数17.6节,单株粒数84.8粒,单株粒重1.7克,千粒重20.0克,籽粒长锥形,灰色,株型紧凑。

      品质: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测定,粗蛋白含量10.6%,芦丁含量1.66%,优于对照。

      抗性:选育单位在西昌安哈镇通过田间测定其抗倒伏性和猝倒病发病情况:在设置三个重复的10平方米的种植小区内,平均倒复面积S=10.5%,平均倒伏级I=1.17,平均倒伏指数L=0.13,其倒伏面积、倒伏级和倒伏指数均较低,其抗倒伏能力为高抗;4月份播种时,在三个10平方米的重复小区中,其幼苗猝倒病病情指数为10.6,表现为高抗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两年区试中,新品系YBCoE2016-2-5-6的平均产量为194.0千克/亩,比对照增产12.70%,增产点次100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播期:春播一般为4月中旬,秋播一般为8月低至9月初,尽可能避免未成熟时受霜冻。②播种量:每亩播种量8~10千克,每亩留苗12~15万苗,可开厢匀播。③播种方式:可撒播、条播和点播。④用肥:每亩用1000千克农家肥和50千克磷肥作基肥,苗期3~4片叶时,每亩用3~5千克尿素提苗。⑤收获:当籽粒有75%左右成熟时及时收获。⑥及时中耕除草,防治虫害,忌连作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在四川省内凉山州苦荞的春播区和秋播区种植,最适海拔高度为2000~2600米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遇低温,怕冻,影响产量;风险不大,可控,秋播时可选霜期较晚的生态区种植或提前1~2周播种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(二)藜麦

      1.川藜1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: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

      育种者:蒋云 张洁 郭元林 汤述尧 宣朴 肖俊 王颖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山西省藜麦资源SHX-7自然变异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全生育期88~103天。株型为半紧凑型,株高170厘米左右,成熟茎秆黄色。幼叶绿色,叶片掌型,叶缘锯齿状。主花序紧密、中间型、黄色。籽粒圆柱状、奶油色。

      品质:籽粒蛋白质含量16.1%、淀粉含量45.8%、脂肪含量4.7%、总黄酮(以芦丁计)0.17%、铁含量214.2毫克/千克、锌含量33.5毫克/千克。蛋白质含量高于对照陇藜4号(含量14.7%)9.52%;铁含量高于对照陇藜4号(含量121.3毫克/千克)77.02%。

      抗性:2020年普格点和马尔康点自然发病鉴定,抗霜霉病、易感叶斑病。2021年普格点和马尔康点自然发病鉴定,中抗霜霉病、抗叶斑病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2020年度试验,平均亩产117.7千克,比对照陇藜4号(平均亩产115.1千克)增产2.23%,2点增产,1点减产,增产点占试点的67%。2021年度试验,平均亩产111.7千克,比对照陇藜4号(平均亩产107.2千克)增产4.15%,3点均增产,增产点占试点的100%。综合两年实验结果:两年6点平均亩产114.7千克,比对照陇藜4号(亩产111.2千克)增产3.19%,6点中5点增产,增产点率88.3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播种: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℃以上择期播种(四川省中高海拔山区一般为4月上旬至5月下旬),采用宽行密植条播或覆膜穴播,净作亩基本苗控制在0.6~1.2万。②施肥:亩用纯氮3~5千克,五氧化二磷 5~10千克,氧化钾 2~3千克。底肥占总用量的60~70%,磷肥、钾肥全作底肥;结合病虫防治追施叶面肥。③田间管理:应于苗期6~8叶及初花期选晴天培土除草。④病虫防治:播前种子消毒或包衣,扬花期防治霜霉病和叶斑病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川省内高海拔山区旱地春季种植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品种缺陷:苗期不耐潮湿。防范措施:建议播种期避开多雨季节或起垄种植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2.凉藜1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:西昌学院

      育种者:华劲松 戴红燕 殷显春 郭联龄 王华强 张文锋 周锡勇 李彤龙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陇藜4号变异株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植株高度平均153.55厘米,茎粗平均1.38厘米,长势中~强,分枝弱~中。幼叶绿色,叶片掌型,叶缘锯齿状。成熟茎秆黄色,穗子为橙黄色,主花序紧密、团伞型、穗大粒多,脱粒性易~中,籽粒圆柱状,种皮黄色/奶油色,千粒重平均2.39克。熟期较早,全生育期92~113天,平均100天,比对照陇藜4号(105.83天)早5.83天。

      品质:经四川省农科院分析检验测试中心测试,其籽粒蛋白质含量15.5克/100克、淀粉含量47.1克/100克、脂肪含量5.8%、总黄酮(以芦丁计)0.17%、铁含量125.7毫克/千克、锌含量30.0毫克/千克,品质与对照陇藜4号相当。

      抗性:两年普格点和马尔康点自然发病鉴定,抗霜霉病、抗叶斑病,抗病性与对照陇藜4号相当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2020年度3点试验,平均亩产136.06千克,比对照陇藜4号(亩产115.13千克)增产18.18%,居试验第1位,3点中2点增产,增产点率66.7%。2021年度3点试验,平均亩产124.45千克,比对照陇藜4号(亩产107.22千克)增产16.07%,居试验第1位,3点均增产,增产点率100%。该品种2个生产周期共6点试验,平均亩产130.26千克,比对照陇藜4号(亩产111.18千克)增产17.15%,居试验第1位,2年6个点中5点增产,增产点率83.3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播前准备:播种前深耕细耙,精细整地,使土壤疏松,蓄水保墒,以利于出苗。一般在4月至5月播种层土温稳定在10 ℃以上时播种较为适宜。②播种密度:可穴播或条播,播前晒种2~4小时。合理密植,湿润、冷凉地区种植密度6500株/亩左右;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密度8000株/亩左右,播种深度2.0~3.0厘米为宜。③水肥管理:施肥原则以有机肥为主,无机肥为辅。播种前深施底肥,一般有机肥施用量为1000千克/亩,复合肥(N:P2O5:K2O为1:0.8-1:1)施用量为10~15千克/亩。④病虫害防治:苗期注意防治立枯病,全生育期防治霜霉病、叶斑病;苗期主要防治地老虎、蛴螬等地下害虫,后期主要防治潜叶蝇、蚜虫等。⑤适时收获:当植株变黄,下部叶片脱落,籽粒进入蜡熟期时,选择晴天收获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在四川省内凉山州、阿坝州适宜地区春季种植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①注意氮肥用量,防治营养生长过旺造成植株倒伏。②雨水多的地区注意排水,避免土壤积水。③及时收获,避免穗发芽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(三)芝麻

      1.川白芝2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: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

      育种者: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叶鹏盛 蒋秋平 刘勇 何炼 曾华兰 华丽霞 孙小芳 张敏 韦树谷 黄玲 张骞方 代顺冬 盛玉珍 王明娟 赖佳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宣汉白芝麻×屏山白芝麻。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胡麻科胡麻属植物芝麻(Sesamum indicum L.)。全生育期82.0天,早熟;分枝类型,株高170.9厘米,始蒴高度53.2厘米;每叶腋三花,花白色;单株蒴果137.9个,蒴果四棱,每蒴69.9粒,籽粒白色、卵圆形,千粒重3.0克。

      品质:经检测,蛋白质含量26.3%,脂肪含量53.0%,脂肪酸中油酸含量35.1%、亚油酸含量44.5%。

      抗性:接种鉴定表明,抗枯萎病、抗茎点枯病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2019~2020年多点试验,平均产量126.9千克/亩,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14.1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播种:穴播或条播均可。穴播行距50~60厘米、穴距30~40厘米,每穴播种6~8粒,深度2.0~3.0厘米为宜。条播行距50~60厘米,30~35厘米播种3~4粒。②田间管理:出苗后2~3对真叶时间苗,3~4对真叶时对真叶时定苗,每穴定苗2株,每亩适宜密度0.6~0.8万株。基肥施足、巧施追肥、重施花肥,适时中耕除草。③病虫害防治:及时防治蚜虫、芝麻荚野螟、甜菜夜蛾等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四川盆地及丘陵地区。春播或夏播均可,春播在5月上、中旬,夏播不得晚于7月20日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花期遇干旱应及时浇水,蚜虫、荚野螟发生期应及时防治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2.川白芝3号

      申请者: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

      育种者: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曾华兰 何炼 叶鹏盛 蒋秋平 华丽霞 孙小芳 刘勇 王明娟 赖佳 盛玉珍 代顺冬 韦树谷 黄玲 张骞方 张敏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豫芝4号×广元白芝麻。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胡麻科胡麻属植物芝麻(Sesamum indicum L.)。全生育期87.5天,早熟;单杆类型,株高171.9厘米,始蒴高度45.4厘米;每叶腋三花,花白色;单株蒴果142.4个,蒴果四棱,每蒴68.9粒,籽粒白色、卵圆形,千粒重3.0克。

      品质:经检测,蛋白质含量24.7%,脂肪含量53.6%,脂肪酸中油酸含量34.8%、亚油酸含量44.3%。

      抗性:接种鉴定表明,抗枯萎病、抗茎点枯病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2019~2020年多点试验,平均产量134.8千克/亩,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21.2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播种:穴播或条播均可。穴播行距50~60厘米、穴距25~35厘米,每穴播种6~8粒;条播行距50~60厘米,25~30厘米,播种3~4粒。②田间管理:出苗后2~3对真叶时间苗,3~4对真叶时对真叶时定苗,每穴定苗2株,每亩适宜密度0.8~1.0万株。基肥施足、巧施追肥、重施花肥,适时中耕除草。③病虫害防治:及时防治蚜虫、芝麻荚野螟、甜菜夜蛾等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四川盆地及丘陵地区。春播或夏播均可,春播在5月上、中旬,夏播不得晚于7月20日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花期遇干旱应及时浇水,蚜虫、荚野螟发生期应及时防治。

      

六、苎麻

      (一)苎麻

      1.川苎19

      申请者: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

      育种者: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C61×湘苎6号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中根散生型,中熟品种,植株生长旺盛,高大粗壮。苗期叶色淡绿色,生长茎绿色,成熟茎绿褐色,叶片近圆形、绿色,叶片皱纹多、深,叶片着生角度小,叶脉微红色,叶柄淡红色,托叶中肋淡红色,麻骨绿白色。雌蕾淡红色,雄花部分不育。一般株高240厘米,茎粗1.3厘米,有效株率80%,鲜皮出麻率11.5%左右;全年工艺成熟期190天左右,其中头麻83天、二麻46天、三麻61天左右。原麻绿白色,手感比较柔软,锈脚短,风、病斑少;高抗苎麻花叶病毒病、炭疽病,抗旱性及抗倒性较强。

      品质:单纤维细度2372米/克,单纤维强力22.22cN。

      抗性:高抗苎麻花叶病毒病和苎麻炭疽病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2009~2011年组合比较试验,BE0625平均原麻产量189.4千克/亩,比川苎8号增产22.26%;2012~2014年四川省苎麻区域试验,BE0625平均原麻产量179.8千克/亩,比川苎11号增产8.25%。2014~2015年四川省苎麻生产试验,BE0625平均原麻产量184.6千克/亩,比川苎11号增产9.84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适时早播,培育壮苗。四川麻区一般2月上中旬播种育苗,每亩苗床播种量0.4~0.5千克,双膜保温保湿,注意防治苗床干旱和早春霜冻。②适时移栽,合理密植。麻苗8~9真叶时移栽,适宜种植密度2500穴/亩,每穴2~3苗。其他栽培技术与现有推广良种相同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四川省苎麻产区种植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风险耐渍性略差,注意理好排水沟,及时排出麻园积水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2.川苎20

      申请者: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

      育种者: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

      品种来源:不育株C2×可育亲本B3杂交后代中的优良单蔸

      特征特性:中根散生型,中熟品种,植株高大、粗壮,生长整齐,均匀度好;苗期叶色红色,生长茎绿色,成熟茎绿褐色,叶片椭圆形、绿色,叶片皱纹少、浅,叶脉红色,叶柄红色、托叶中肋淡红色,麻骨绿白色。雌蕾红色,雄蕾细小不开裂,雄性不育。一般株高220厘米,茎粗1.2厘米,有效株率80%、鲜皮出麻率11.5%左右;原麻绿白色,手感比较柔软,锈脚短,风、病斑少,单纤细度2200米/克左右;高抗苎麻花叶病毒病、炭疽病,抗倒力强、耐旱性较强。

      品质:单纤维细度为2455米/克,单纤维强力23.95cN

      抗性:高抗苎麻花叶病毒病和苎麻炭疽病。

      产量表现:2009-2011年品比试验,原麻产量168.72千克/亩,比川苎10号增产17.85 %;2012~2014年四川省苎麻区域试验,原麻产量155.97千克/亩,比对照中苎2号增产8.46%;2014~2015年四川省苎麻生产试验,原麻产量151.33千克/亩,比对照中苎2号增产7.31%。

      栽培技术要点:①种源繁殖:采用细切种根、压条、扦插等无性繁殖技术繁殖种源,以保持品种的优良种性。②栽麻:根据土壤肥力条件,密度2000~2500穴/亩。③科学施肥:重施基肥,多施有机肥料。春季催苗肥可早施,以促进植株分蘖整齐。④适时收获:春季新栽麻园7月底或8月初破秆,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收获二麻;成龄麻5月底至6月初收获头麻,7月底至8月初收获二麻,10月中下旬收获三麻。

      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:适宜在四川省苎麻产区种植。

      注意事项(品种缺陷、风险及防范措施):风险耐渍性差,注意理好排水沟,及时排出麻园积水。

特别声明

  1. 1.本文为自媒体、作者等金农网网络用户在金农网自媒体中心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金农网的观点或立场,金农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和存储空间。
  2. 2.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中国种子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国种子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种子网”。违反上述条款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  3. 3.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本网站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  4. 4.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,其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。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,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
  5. 5.友情提醒:网上交易有风险,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,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,异地交易请多学、多看、多问、多了解,网上骗术多种多样,谨防上当受骗!
  6. 6.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,仅供投资者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  7. 7.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、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联系方式:编辑部电话:0451-88003358 电子信箱:info#jinnong.cn(请把#换成@)
委托询单 我要求购>
种子交易
热文TOP10
关于“成豇12”等35个申请认定品种信息的公示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