范围:四川、重庆、云南、贵州等。
背景:本区地域跨度大,气候类型和种植制度多样,
小麦冬季不停止生长。去年秋播期间,四川盆地极端多雨,播期延迟,云南、川西高原天气良好,播种适时。总体看,该区域
小麦基本苗充足,冬前病虫害发生较轻,天气条件有利于分蘖发生和植株健壮生长,但冬前生育进程差异大、群体大小不一,加之基础设施较差,田间沟系排水不畅,渍害、冻害发生风险较大。
春季管理重点:强化分类管理,晚播麦田促弱转壮,稻茬麦田清沟理墒,防范早春低温冻害,加强病虫害监测防治。
分蘖期
(一)促弱转壮,控旺稳长
对弱苗,措施前移、促弱转壮,提前亩追施尿素3-5公斤,在适当情况下可喷施叶面肥,促进弱苗转化。土壤过湿田块要及时清沟降渍,改善土壤通气性。
对壮苗,按既定产量目标,根据播种时基肥施用量确定追肥数量,全生育期亩施纯氮总量控制在9-12公斤,肥力高、基础好的取下限,地力差、苗数稍显不足的取上限。
对旺苗,镇压或喷施生长延缓剂,延缓生育进程,控制徒长;取消苗期追肥,尽量不灌水。
一类苗
二类苗
三类苗
(二)化学除草,防控病虫
去年秋播期间雨水较多,播前化除和封闭除草比例较低,
小麦苗期杂草发生普遍较重,应抓紧开展化学除草。
需要注意的是,低温极易造成除草剂药害,应严格按照不同除草剂的要求,选择晴好天气喷药。选择使用无人机喷药的,注意不要悬停或重喷漏喷,确保除草效果,避免药害。
本区域
小麦白粉病、锈病、蚜虫、红蜘蛛等病虫害出现较早,多呈零星、分散发生,应随时下田查看,并根据气象条件变化和技术部门的预测预报,及时防治,防止蔓延扩散。
病虫草害化学防治
(三)清沟理墒,排水降渍
稻茬麦田应全面开好边沟、背沟、厢沟,及时清沟,确保田内沟系与田外沟渠相通,降低渍害,促进植株健壮生长。
拔节期
(一)肥水调控,科学管理
应根据基肥、苗肥施用情况确定拔节追肥数量。叶色正常、群体较大的麦田,应按既定计划量追施氮肥;叶色偏黄、群体不足的麦田,以及砂性重的稻茬麦田、易失水缺肥的旱地麦田,亩追施尿素5-8公斤。四川盆地丘陵和云贵高原旱地麦田,需要注意土壤墒情变化,土壤相对含水量持续低于65%时,应及时灌溉;部分稻茬麦田遇到少雨年份会出现轻到中度干旱,应在拔节期进行补灌溉,同时结合追肥。
水肥管理
(二)加强监测,防控病虫
随着春季气温快速回升,条锈病往往在拔节期发展较快,由单叶、单株发展成中心病团,如控制不好极易快速传播而大面积感染,应加倍重视并做好防控。同时,注意红蜘蛛、蚜虫的监测和预防。
(三)预防冻害,控旺防倒
对长势偏旺麦田,根据群体状况实施控旺,预防倒伏和低温冻害。拔节后一旦遭遇持续多天的0℃以下低温,
小麦主茎往往会被冻死,寒潮过后应尽快调查幼穗受冻情况,分类施肥补救,促进恢复生长。主茎幼穗冻死率10%以内的麦田,不必施肥;冻死率10%-30%的麦田,亩施尿素5公斤左右;冻死率30%-50%的麦田,亩施尿素7-10公斤;冻死率50%以上的麦田,亩施尿素12-15公斤。
抽穗期至成熟期
(一)突出赤霉病,综合防病虫
此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做好赤霉病防控。药剂选择与配置以赤霉病预防为中心,兼顾蚜虫、锈病、白粉病防控和营养补充,实施“一喷三防”。做好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。
(二)因苗追施肥,预防干热风
对于脱肥较重或长势不匀的麦田,可以适当追施速效氮肥。在
小麦灌浆期,每亩用150-200克磷酸二氢钾,或0.5-1公斤尿素兑水50公斤进行喷洒,防早衰、防干热风,提高籽粒饱满度;有喷灌条件的麦田在干热风天气发生前可亩喷水10方,补水降温。
(三)抢晴早收获,预防烂场雨
提前做好收、烘、晒的机械与场所准备,在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抢晴抢收,为下一季播种创造良好的茬口条件。收获后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,抢晴晾晒,确保颗粒归仓。